黄浦纯铝合金门窗哪家好些

文章目录:1、魔都十大文学殿堂,藏着百年城市传奇2、上海市中心90岁的老建筑,正迎来一次“重生”3、品质提升“添彩”,安全舒心“加码”...

文章目录:

1、魔都十大文学殿堂,藏着百年城市传奇2、上海市中心90岁的老建筑,正迎来一次“重生”3、品质提升“添彩”,安全舒心“加码”

魔都十大文学殿堂,藏着百年城市传奇

上海又一座重磅文学地标

——上海文学馆,要来啦

整体预计于2025年建成开放

其中,全球最全巴金资料中心“巴金图书馆”

最快今年年底就能与大家见面

除了上海文学馆

魔都还有很多低调神秘的文学圣地

它们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

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探访魔都十大经典文学地标

感受百年浓厚底蕴

上海文学馆魔都全新重磅文化地标

上海几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上海文学馆,终于要实现了。

这座集展示、教育、宣传、交流、收藏、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馆,临近虹口潮流地标今潮8弄,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万㎡,由百年“扆虹园”等3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1幢新建建筑组成,整体预计于2025年建成开放。

展陈将通过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活动等载体,呈现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学景观,描绘传统文学、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通俗文学存在于上海这个伟大母体的丰富性,向观众传播和普及文学历史知识。

其中,上海文学馆的重磅馆中馆“巴金图书馆”最快今年年底就能建成开放。

空间的文献收藏将以巴金先生和他同时代人的图书、文献和其他实物藏品为主,还将打造以巴金为主体的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图书馆。同时,数据库将逐步、陆续推出、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全世界最完备的巴金数据资料中心。

地址:虹口区武进路439号

张爱玲故居藏着张爱玲太多灰暗记忆

说到张爱玲故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常德公寓,其实张爱玲在上海最早的故居是康定东路85号,曾经的麦根路别墅。

这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独立花园洋房,是张爱玲曾外祖父李鸿章名下的房产,由爱尔德洋行设计,属于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代风格。建筑结构对称,外立面是连续的券柱式构图,外墙铺满精巧的清水红砖,屋顶、水平腰线、色彩和细节的处理丰富且有艺术性,特别是繁复精美的砖雕,真的漂亮极了。

左二为张爱玲父亲,右二为张爱玲母亲,右一为张爱玲姑姑

1920年,张爱玲在这里呱呱坠地。在这里,这位民国名媛作家目睹了父母感情破裂,经历了家道败落,还曾被父亲拳打脚踢、与继母发生冲突。可以说这栋房子有着张爱玲太多太多灰暗记忆,著名小说《倾城之恋》里面阴暗幽深的白公馆,就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

“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后来,这栋洋房几经转手,用作制药厂、大学办公楼如今变成了石门二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保留了张爱玲曾使用的部分家具和房间,免费对外开放。

来这里参观,可以从地下室张爱玲书屋寻觅到她生前的点点生活痕迹。明式书柜、老相片、桌椅、茶几、书架上与她相关的小说、影视等文学作品......每一处都是她存在过的证明。对了,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张爱玲作品朗读会等交流活动。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精致的西班牙花园住宅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

这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的花园洋房,属于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

建筑共二层,砖混结构,外墙为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缓坡瓦顶,墙上设有绿釉花饰,檐下还有券齿装饰。南立面门廊与窗樘为圆拱形,窗口有螺旋形小柱,西立面有单层高的红色鱼鳞瓦穹顶,顶端叠有玻璃小穹顶,别提多精致了。

令人意外的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里汇聚的竟然是一批退休的老年文化人,20多年来,他们坚持与中央文职研究馆联合创办的文史双月刊《世纪》,影响了无数人。还会经常举办书法、篆刻、国画、油画、漫画等各种艺术展,俨然成为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

地址:黄浦区思南路41号

上海作家协会浪漫的爱神花园

Photo by@上海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上海作家协会,邬达克大师的经典代表作,建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著名实业家刘吉生的旧居。

因为洋房花园中耸立着一尊美丽的大理石女神雕像,又因为此楼是刘吉生送给夫人陈定真的40岁生日礼物,于是又被大家称为“爱神花园”。

1953年,华东作家协会(现上海作协前身)成立后,将这座建筑作为办公地点。巴金、夏衍、丰子恺、柯灵等文学大师都常在这里出入,《萌芽》、《收获》、《上海文学》等知名杂志的编辑部也设立于此,被称为“文学界最高司令部”。

如今,这里是全国最重要的理论研究阵地之一,举办的“文学百校行”、“真金·青少年文学写作选拔”等活动引领者无数文学爱好者,是上海纯文学金字塔尖般的存在。

不过,爱神花园作为上海作家协会办公地点,日常并不对外开放,但沿街处的作家书店倒是可以逛一逛。

店里近3000种图书,其中80%与文学有关,作家签名的珍藏本也随处可见,在这里偶遇大作家的几率恐怕也是全上海最高的。

地址: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上海市文联办公楼魔都罕见保存完好的花园洋房

上海文艺界熟知的“文联老楼”,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上海非常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近代花园洋房。1950年起被市文联接收使用,之后一直被用作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办公楼,1994年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体量虽然不大,但不论建筑设计还是细部装饰都非常精美、典雅。整体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主楼三层,外墙为装饰精美的水刷石饰面,堪称近代建筑中水刷石精品,建筑细部如勒脚、窗台、分层线脚为花岗石。

建筑南立面和东立面为主要立面,南立面采用对称设计,两侧突出,中部为开敞走廊,柱式比例规整古朴,细部装饰精致,总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局部又带有巴洛克装饰。

Photo by@静安文旅

从近代的私家花园洋房,到解放后的文艺工作者之家,在过去100多年的时光里,文联老楼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变迁,音乐、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影视、民间文艺等大大小小各种活动中都有它的身影,如今它本身也成为了上海城市历史和风景的一部分。

地址:静安区延安西路238号

草婴书房翻译巨匠的精神家园

草婴,就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把托尔斯泰所有小说翻成中文的人。

丰茂的草坪前一幢鹅黄三层西班牙小楼前廊在阴影里静望庭院,草婴先生的半身像泛着细微的铜光,这里就是——草婴书房。

草婴书房并非草婴身前居所,而是来自先生的愿望“留一块墓碑,不如建一个书房。”先生建于时代动荡之中的四个书房都没能存留,于是后人在离他岳阳路195弄的旧居不远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辟出这幢建筑的一层,纪念他的翻译成就、身前藏书,并收集昔日所用实物复原出他度过翻译人生的书房模样。

草婴书房分为三个主题展厅,“人道主义启蒙”“中俄之桥”“文学翻译之道”。玻璃柜中陈列着他的手稿,不少地方都有字句斟酌的改动痕迹,下方标有详细的注释。

这里还原了草婴生前的书房场景,写字台上摆有原版图书、稿纸、钢笔、镇尺和眼镜等物件,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草婴生前的专注和奉献精神。

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3号楼

夏衍旧居大隐隐于市的绝美老洋房

绕过草婴书房前的一方草坪走向对角,就是剧作家夏衍的故居。1949年至1955年间,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夏衍曾在这里居住。

三层砖木结构英式花园洋房,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建筑内外修饰深棕色装饰木架和几何线条装饰腰线,别有巧思的是入口处的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和高耸的烟囱,杂糅了西班牙风格,显得活泼俏皮。

细窄条木板铺地漫散光影,石砌壁炉再无人燃气火堆,沉默的灰壁沿衬得半人高的木墙裙寂寂的,通往二层的楼梯已被踩得微微陷落……

一层空间主要以“夏衍与上海”为主题,梳理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二层则恢复了夏衍在此居住时的空间布局,再现了书房、卧室的原貌,保留了许多他的旧物。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他在此沉思静想、潜心创作的岁月。

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申报馆上海唯一完整保存的百年老报馆

大名鼎鼎的申报馆,建成于1918年,小时候历史课本上的《申报》诞生地就在这里。

申报馆内工作场景旧影

作为中国历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陪伴了几代魔都人的成长,很多老上海人至今还有将报纸直接唤做“申报纸”的习惯。

建筑整体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共五层、100多个房间,外墙壁柱和檐口下部饰有花纹,门楣上方凿石刻出的“申报馆”三个大字尤为醒目,一百多年的历史让它显得格外复古与摩登。

旧上海申报馆内景

那时候,大楼底层为印刷厂,设有排字房、纸版房、铅字房等;二层为营业厅,三层为董事会、经理室、会客厅和餐厅;四五层则有图书馆、校对室、照相厅。楼内还有搬运大型货物的电梯,这在当时的整个亚洲都非常罕见。

直到1949年5月27日,《申报》出刊了最后一期之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申报馆一楼经营着一家名为“The Press”的西餐厅,边上还有提供咖啡外带的报亭咖啡。店内设了吧台以及雅座,大厅层高很高,欧式拱弧型精美穹顶浮雕,美轮美奂;二楼以上则是展览区、会议室等空间。

对了,馆内还收藏了不少当年《申报》的原件。坐在沙发上,喝着咖啡,翻翻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报纸,仿佛回到曾经那个摩登的上海滩。

地址:黄浦区汉口路309号

交通大学老图书馆文物级学术殿堂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交大徐汇校区里,藏了一座高颜值的“文物级”老建筑——上海交大老图书馆!

这座始建于1918年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幢捐建建筑,也是钱学森上学时的必去之地,藏书约10万余册。从这里走出了江泽民、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等大师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优秀校友,成为各行业的栋梁之材。

那时上海交大图书馆在校门右侧红楼,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一是读报,二是看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

—— 钱学森

100多年来,从藏书到档案馆再到校史博物馆,虽然它的使用功能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却一直矗立在此,陪伴着交大,陪伴着交大学子……

外立面是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既有西方古典主义的罗马科林斯柱式,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是那个年代极为新潮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走廊和门窗,基本都是拱形,散发出一股典雅与怀旧。二楼还有一个延伸的小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眺望交大校园,美的令人心颤。

逛完图书馆,还可以顺道逛一逛隔壁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这栋始建于清宣统二年的百年洋房,分为上下两层,以静谧无言的资料和展品记录了“世界七大船王”董浩云璀璨而辉煌的一生,不用预约就能免费进入。

地址: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

徐家汇藏书楼上海最早的藏书楼

徐家汇书院在今年狠狠火了一把,但就在从书院往东方商厦走的路上,还有一位十分低调的“扫地僧”——徐家汇藏书楼。它始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1990年代徐家汇地区建设地铁站时,藏书楼差点被拆,后经巴金等知名知识分子联名呼吁才得以保留,这之后又经过多次修缮,让公众得以一探真容。

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其中尤为有意思的是北楼。上下二层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架皆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

在这座170多岁的藏书楼里,书是绝对的主角。徐家汇藏书楼收藏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英、法、德、俄、日、拉丁文等近20个语种。

厌倦了网红图书馆的热闹,不如来徐家汇藏书楼,在泛黄书页中感受百年历史。

地址:徐汇区漕溪北路80号

今日话题:你还知道上海哪些经典文学地标欢迎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上海市中心90岁的老建筑,正迎来一次“重生”

黄浦区金坛路35弄集贤邨,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上海新式石库门建筑的典型实例,与周边成片的优秀建筑一起完整地保留了近代上海建筑风格发展的历史风貌。

历经近百年风雨、几代住户,这些老建筑难免蒙上岁月的痕迹。前两年,黄浦区启动了对集贤邨的修缮工作,在兼顾保护建筑历史价值和照顾居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完成了43幢楼房的修缮。近日,因产权原因未能赶上首轮修缮的21号楼,也开始修缮,工程即将收尾。

“1933年至今,集贤邨见证了老上海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是这场变迁的参与者。”黄浦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次集贤邨的修缮,也将延续这段历史记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精神和物质遗产。”

居民迫切需求必须解决

记者了解到,集贤邨的修缮包括对房屋外立面、建筑内部的全项目大修,以及对小区道路、架空线、排水系统、绿化重新设计修理改造。

居民老孙回忆,以前一下大雨,小区主路就会积水。修缮后,正逢夏日台风天,路上却一点都没积水,邻居们都交口称赞修缮工程。

然而,21号楼迟迟没能修缮。黄浦区房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栋楼与其他楼房不同,属于仁济医院的产权楼,并非公房,政府无权直接对其进行改造。

本文图片均 胡幸阳 摄

老房子年久失修,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屋顶漏水,走廊杂乱,公用厕所也不方便。”家住二楼的李文俊说,“前一阵,还有居民被屋顶落下来的东西砸到。”

为了解决居民的迫切需求,黄浦区房管局协调多方,最后由产权方提出申请,经讨论、评估后,申请专项资金,叠加仁济医院维修资金,委托南房集团对该楼房进行修缮。

记者随李文俊走进21号楼。工人们还在一层作业,二、三层则已修缮完毕。走廊亮堂、宽敞,厨房整齐划一,厕所也焕然一新。

修缮后的厨房与卫生间。

“原来,走廊里光线不好,大家自己搭的灶台、接的电线也乱七八糟的,难看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李文俊说,“修整起来真不容易。我眼看着师傅理那些蜘蛛网一样的线,理了两个月,能入墙的统统入墙,不能入墙的也贴着墙壁进了线管。”

李文俊102岁高龄的老父亲也住在楼里。年事已高的老爷子没法到每层楼的公共厕所如厕,只能用痰盂。此次修缮,施工方还特意为老爷子在房里安了个抽水马桶,解决了老人的烦恼。

还原记忆里那幢老房子

解决民生需求的同时,黄浦区还非常重视对历史风貌的还原。记者在21号楼外墙看到,有两列砖还没砌上,询问下来得知,这种砖头是要专门烧制的“泰山砖”,宁缺毋滥,正在等下一批到货。

“修旧如旧”——这是南房物业所提出的对历史建筑修缮的要求。一片拉毛墙面修缮,就要经过清水冲洗浮灰、涂刷脱漆剂、压力水枪冲刷、局部人工铲除、砂浆修复基层、刷两遍界面剂、天然水硬石灰抹灰料、手工做拉毛墙面8个步骤。一扇被水泡烂了的很少使用的后门,也要请技艺高超的木匠师傅按原风格手工修复。

楼里还有很多老木窗,损坏后,居民自行换成了铝合金窗户,但也已老化失修,每逢刮风下雨都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此次修缮,施工方还将这些窗户统一改换成木窗式样、铝合金内里的双层玻璃窗,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的同时,还兼顾了实用性,甚至加强了隔音、隔热的效果,真正做到了“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李文俊是20世纪50年代搬进集贤邨21号的,当时只有10岁。六十多年过去了,这次修缮让他重新看到了记忆里的那幢现代派风格的新式里弄住宅。他激动地说:“现在这幢房子,甚至比我刚搬来时的样子更新、更好。”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遗存

集贤邨修缮是黄浦区近年来加快推动历史建筑修缮更新工作的一个缩影。黄浦区房管局坚持风貌保护与功能提升、民生改善相结合,今年在总体筹谋方面牵头编制了《历史风貌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在建章立制方面牵头起草了《加强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实施办法》;在管理方式上创新提出了《优秀历史建筑日常管理导则》以及“小、微”装饰装修随申办App的“拇指办事大厅”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南昌路新式里弄聚集区近期刚完成风貌整体提升,其沿线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分为房屋保护型修缮、弄堂环境改善和周边区域整体提升三个部分。自2018年开始,黄浦区房管局会同瑞金二路街道着手筹谋以民生需求为导向,“量体裁衣,精耕细作”的精细化修缮方案,保护性修缮方案在反复磨合中,历时一年才正式开工。

按照保护建筑修缮原则,应当考证建筑的历史样貌,遵循“原真性”原则。在南昌路136弄的修缮过程中,历史图纸显示沿街的围墙足有2米多高,水刷石材质粗细不均,质感饱满,而在高墙后面,则是一楼一院,每一栋建筑的出入口外都有一个庭院,十分优雅静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庭院被封堵搭建,高墙被肆意涂刷,早已无法找到当年的风采。

为了遵循保护建筑修缮原则,一场“围墙革命”即将开展。然而商户会因改建损失了营业面积,自然不愿答应。工作人员屡次上门沟通,并提出了高墙矮砌、亮灯造景的方案,商户们才开始响应,甚至通过自发成立的商户联盟,自行参与设计。

最后,效果图终于落地,实现了政府与商户的合作共赢:在保护修缮中坚守初心,按照历史风貌进行恢复;在环境提升中互换真心,换位思考商户的实际需求,最终换来了共建共享的成果。

历史风貌保护修缮工作任重道远。今年,黄浦区房管局启动了约10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计划,通过构建综合性、区域性、一体化的修缮新思路,将南昌路修缮成果进行复制推广,争取打造黄浦修缮新样板。

黄浦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存,不断探索具有上海特色、彰显黄浦优势、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历史风貌保护和利用新路径。

栏目主编:唐烨 文字编辑:胡幸阳 题图来源:黄浦区

图片摄影:胡幸阳

来源:作者:胡幸阳

品质提升“添彩”,安全舒心“加码”

为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黄浦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党支部以“圆梦·安居”党建品牌为抓手,进一步深化“一个支部一件实事”,组织党员们深入项目开展实地走访,到居民身边倾听心声和诉求,聚焦保障性住房租户的急难愁盼,升级更新硬件,消除安全隐患,以“一件实事”切实提升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质效。

保障房里的“微更新”

听民声方能知民情,懂民意方能解民需。党支部通过广泛征集群众需求,把准租户之需、紧扣民生之本,以基础设施改造回应租户之盼。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走访过程中,中华苑内有租户表达了家中玻璃窗窗框脱胶,夏日蚊虫较多,晾衣架位置不够等问题,希望能尽快解决的诉求和期盼。

这些诉求是租户迫在眉睫的需求,然而这些更换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向整栋楼宇租户挨家挨户征询建议,更需要制定符合中华苑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及落实相关费用。

为了尽快化解租户们的烦心事,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联建平台作用,主动联系黄浦公租房公司进行协商,通过多次讨论研究,共同制定出了符合租户实际需求的更换初步方案,供居民参考。

广泛听取优化意见

为了工作能真正做进群众“心坎里”,初步方案形成后,及时向所有涉及的租户进行意见征询,最终根据租户意见征询结果,决定安装铝合金门窗、加装纱窗、增添晾衣架。

针对租户提出的优化建议,支部党员也一一记录。委托物业公司派专业维修团队对楼宇的公共窗户进行统一排查,并及时对发现的隐患和租户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维修保养。

推动项目做细做实

施工期间,党员干部们也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协助黄浦公租房公司共同推动项目落地落实。从项目报价,到实地检修,再到收集反馈,党支部全过程参与,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仔细询问施工进度,对每一处细节都反复确认,及时反映群众的相关诉求,并督促维修团队解决落实。

截至目前,已为59户租户安装铝合金门窗,68户租户加装纱窗、18户租户增添晾衣架。

下一步,黄浦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党支部将持续深入推进“一个支部一件实事”工作,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摸清、摸准群众需求,让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接地气、有温度、暖人心,以优质高效服务带动保障性住房工作水平提升。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高端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高端门窗

上一篇: 黄浦区绿色铝合金门窗厂地址
下一篇: 黄海只差赢球一层“窗户纸”,吴金贵:我不是神仙,运气也靠拼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