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本一家,均由政府发。
邮票和钱币都被称为“国家名片”,而印有(镶嵌)钱币的邮品就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体。“邮中币”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其于方寸间展现印刷之美,述说历史往事,追溯钱币记忆。
中国古代钱币邮票
我国带有古代钱币图样的邮票仅有7套。
第一套是纪12邮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百年纪念”,第二套是特种邮票T65——中国古代钱币(第一组)(见图1),第三套是特种邮票T71——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见图2)。
纪12邮票于1952年12月15日发行,旨在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00周年。该套邮票共4枚,面值分别是400元、800元、800元、1000元,其中纪12(4-2)(4-4)票面都是由钱币与太平天国书、册图案组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第一枚带有古代钱币的邮票。该邮票于1955年1月10日再版,但再版的市值要比原版低很多。
太平天国钱币始铸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经过多次试铸,次年6月铸造成功,并开始发行。太平天国钱币材质有多种,铜铁材质比较常见,金银材质罕见。所有铸钱均不记值。钱币正背面文字有多种,有正面“天国”、背面“圣宝”等字样。
T65、T71两组邮票分别发行于1981年10月29日和1982年2月12日,每组8枚,共计16枚,向人们讲述了我国商代至战国时代的17种古钱币,其中T65——中国古代钱币(第一组)8-1票面中包含了海贝和铜贝(仿海贝)两种钱币。这两组邮票图样总体上可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大货币形态,秦统一后的货币未出现在邮票图样中。
布币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早期金属铸币的产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行徽的主要构成元素。刀币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燕赵等国的狩猎民族和东部从事渔猎的齐国。圆钱是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独立的货币形态,其虽然是当时币制中一个较小的体系,但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铜贝作为楚国的货币,因其丑陋的面孔和形态,被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流通的地域几乎遍及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所及范围,其中以河南最多。
第四套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75年5月20日发行的“周圆金、秦半两、汉五铢、梁五铢”;第五套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76年6月16日发行的“空首布、尖足布、圆足布、方足布”;第六套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78年1月18日发行的“齐刀、针首刀、尖首刀、召刀”;第七套邮票是我国台湾地区于1990年11月5日发行的“原贝、蚌贝、骨贝、玉贝、铜贝”。
可见,我国台湾地区发行的古代钱币邮票累计用时15年之久,其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汉朝及先秦的货币历史,以圆钱、半两、五铢为引子,逐渐展示布币、刀币、贝币的优美姿态。
中国钱币纪念封
●中国古代钱币邮票首日封
中国集邮总公司分别于1981年10月29日和1982年2月12日发行了两组首日封,每组两枚。两组首日封的资费分别为T65、T71特种邮票。
第一组首日封的封面由各式古钱币和贮藏贝币的青铜器图案组成,纪念邮戳为圆形,图案选自商代青铜器的铭纹,形象是一个人担着贝币乘船外出贸易的情景,上环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字,下环为“1981.10.29北京”字样。
第二组首日封的封面分别是各式古钱币和“鬼脸钱”图案,纪念邮戳为方形,中间为向右倾斜的“鬼脸钱”图案,上边与右边为“中国古代钱币”字样,下边与左边为“北京 1982.2.12”字样。
●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纪念封
2002年与2004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特为两届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发行纪念封。
2002年纪念封封面左侧印有博览会徽标和博览会银质纪念币图案,纪念封左上角贴有“如意”与博览会徽标图案的个性化邮票,加盖博览会纪念邮戳和北京国贸中心邮戳。纪念邮戳中心由邮票外形、布币和地球图案组成。
2004年纪念封左侧上方印有“甲申(猴)年”1盎司彩色银币、甲申年第二轮猴年生肖邮票图案、北京国贸中心建筑群图案,右上角贴有由天安门与博览会徽标图案组成的个性化邮票。
●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券发行纪念封
1999年10月1日,为纪念第五套人民币100元面市,中国邮政集团发行了一枚纪念封。该纪念封的封面左下角印有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大楼照片和“第五套人民币100元券发行纪念”字样,并以第五套人民币中心部位的团花为衬托。纪念封右上角贴有“长城80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0分”邮票各一枚。邮戳中心图案上方还印有一个“梅花”图案。第五套人民币首次在人民币各个票面上都采用毛泽东的头像,“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毛泽东对梅花的写照,一朵小梅花或许也是一种纪念方式(见图3)。
镶嵌式钱币纪念封
除了古代钱币邮票首日封,我国还发行了古代钱币镶嵌式首日封,虽然邮戳上的日期是邮票的发行日期,但是从镶嵌首日封的文字表述看,其发行时间有滞后,因为古钱币仿制是需要时间的。例如,第一枚镶嵌式首日封背面的文字为:“这个信封是《中国古代钱币》邮币首日封十六个中的第一个,邮票是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九日邮电部发行并在河南省安阳(古钱出土地点)加盖邮戳。信封上的古钱,是经钱币学家鉴定为商代钱币真品后仿制的,原件长17毫米,宽13毫米,重3.1克,藏于北京考古研究所,信封的首日邮戳证明,此封永远不能再次发行。”
1985年,为纪念“中国北京经济贸易展览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了B.J.F-6《中国北京经济贸易展览会(华盛顿)》纪念邮币封一枚,纪念封封面左侧为长城油画图案,下方镶嵌一枚年号为“1981”的1元流通硬币一枚。
1986年,为纪念“第十七个世界邮政日”,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了B.J.F-20纪念邮币封一枚,纪念封左侧为长城“5角”硬币图案。
1991年,为纪念“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纪念邮币封一对,镶嵌的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普通纪念币,纪念邮币封右上角粘贴的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纪念邮票。
1996年,为配合“香港经济建设”邮票发行,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与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集邮》杂志联合制作发行了《香港回归系列邮品第二套——嵌币封》一套,共4枚,镶嵌的是香港流通硬币。这套嵌币封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其右上角粘贴的是“香港经济建设”纪念邮票,加盖的是香港经济建设纪念邮戳,邮戳中心为“香港中银大厦”图案。
联合国“硬币和国旗”系列邮票
2006年10月5日,继推出广受收藏爱好者好评的“会员国国旗”系列邮票后,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又发行了名为“硬币和国旗”的新系列邮票,用以展示当时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国家的国旗和现行流通硬币。在当天发行的该系列第一组邮票中,中国国旗和流通硬币与其他32个国家的国旗和硬币一同搭上了“头班车”(见图4)。
“硬币和国旗”系列邮票分别供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和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的联合国机构使用。每8枚邮票合印在一个小版张上,有美元、瑞士法郎、欧元三种面值。小版张在版式上又可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格”,每格4枚邮票,两格之间以齿孔分隔。此套邮票首次使用了紫外线荧光防伪技术,以增强邮票的防伪性能。
异彩纷呈的外国钱币邮品
1996年,利比里亚国家邮政局发行毛泽东逝世20周年镶嵌封一套(2枚)(见图5),纪念封正面左侧是毛泽东浮雕头像,上方书写中英文“利比里亚共和国”,下方刊中英文“毛泽东逝世20周年纪念”。纪念封中间偏下镶嵌有硬币1枚,两枚币正面都是利比里亚国徽图案,上方刊“REPUBLIC OF LIBERIA”,下方刊“1 DOLLAR”面值;背面主景图案分别为“毛泽东站立全身像”和“毛泽东与尼克松合照坐像”。钱币左上角分别贴有毛泽东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讲话照片的邮票。
英国女王诞辰100周年克朗币镶嵌封一套(4枚)讲述了伊丽莎白二世辉煌的一生,镶嵌封封面的设计也别具一格(见图6)。“1910”展现的是青少年时期女王的靓丽风姿;“1923”讲述了女王的婚姻,“1985”展现的是女王与查尔斯王子,“1988”讲述了女王从少年到老年的变化。
东京帝室博物馆历史部陈列的德川时期发行的庆长通宝、元和通宝、宽永通宝登上了日本明信片,其实,宽永通宝在我国十分常见,是中日古代经贸关系的见证。
平尾赞评是日本著名的古钱币收藏家,素以收藏中国历代宫钱而闻名。其与中国民国时期多名藏泉大家和大泉商交往甚密。日本明信片中就有其身影,比如《内外泉货展览会纪念》明信片,展示的就是其收藏的中国自春秋战国到清朝末期的铸币和机制银币。
日本发行的“朝鲜风俗”明信片,收录了四张纸币图案,其中一张面值100元的纸币是由朝鲜银行发行的,其余三张面值为1元、5元、10元的纸币是由韩国银行发行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丹东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