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金融十六条”,从“救项目”转向既“救项目”也“救企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堪比2008年的“四万亿”,可见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拐点已经到来,那么房地产市场会回暖吗?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高层对房产市场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那就是既不希望房价过快的上涨,也不希望房价“硬着陆”,而是希望通过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化解房地产泡沫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这从二十大“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八字方针就可看出端倪。
其次,对地方政府而言,太多的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甚至离开了土地财政都无法正常运转,因此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一点也不为过。在能替代土地财政的新税收模式出现前,地方政府绝对是房地产的忠实拥虿。而金税四期正是为替代房地产而生。
再次,从开发商而言,受曾经的 “三条红线”影响,各房企已大幅降杠杆,再加上销售不及预期,即便是头部的开发商也“爆雷”不断,更何况那些中小民营房企,于是乎,“烂尾楼”遍地,开发企业破产和“跑路”时有发生,房屋的质量也堪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民生,保交楼,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了“金融十六条”,从供给端彻底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那么房地产市场是否就会因此回暖呢?从目前看,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理由如下:
第一,人口负增长时代来临。根据有关媒体报道,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48万,创60年最低水平,2022年上半年更是净增人口负8万,进入负增长时代。人口的负增长带来的必然是对房产需求的萎缩,因此从长远来看,房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房地产作为抵抗通胀、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已不复存在。更何况,受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大部分中小城市人口外流严重,很难支撑当地的房价。
第二,从供需关系看,供需已严重失衡。早在2021年初的时候,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就曾表示,中国的商品房有3.11亿套,这还不包括小产权房、城中村宅基地的房子,如果全加起来有人预测会有12亿套之多,足够35亿至36亿人的居住,而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仅有8.4亿,城镇房屋已严重过剩。
第三,与2008年不同的是,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5%,且房价已高高在上,再想以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需求的增长已基本不现实,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逻辑已发生根本改变。
第四,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均不景气,各企业降薪、裁员时有发生,也间接导致了断供、法拍房等不断攀升。这种情绪的漫延使刚需客户捂紧了自己的钱包。
第五,现在的买房主力主要以90后和00后为主,这早已是“躺平”的一代,许多人婚都不结、娃也不生,又谈何买房?更何况他的父辈早已买房,有的甚至还不止一套,他们根本不缺房子。
第六,受疫情及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老百姓投资意愿不强,除非必需,“买房”早已不是投资的第一选择。尤其在失业率高启,疫情结束遥遥无期的情况, 许多人温饱都已成问题,哪有闲钱去买房?你没见今年“双十一”的销售数据都没有公布?连日常消费都大幅下滑的当下,又有多少人去关注早已是“一地鸡毛”的房产?
种种迹象表明,时过境迁,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早已不是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也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房地产市场下行已是大势所趋,很难改变。当然,这不是高层所愿意看到的,毕竟房地产一旦“硬着陆”,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将难已估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果将遭受重创,以房产为资产的财富将化为乌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将被消灭。所以,无论是各地政府今年开始的救市政策,还是最近的“金融十六条”,某种意义上只能延缓房地产市场的下行速度,让高层对中国经济有更多的腾挪时间而已。
那房价是不是一定是要下跌了?那也未必,毕竟高层是希望“稳”房价的,更何况中国的房地产受政策影响较大,而影响房价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货币的超发。“金融十六条”就是央行针对供给端的一次大“放水”,是为了保交楼,稳房产。一旦“金融十六条”无法阴止房价的下跌,那么新的房地产政策就会出台,并且会不断加码,未来贷款利息继续下降、延长还款年限等都是大概率的事件。而一旦市场上的流通货币过多,“通货膨胀”又将吞噬大家的财富,一场新的灾难又将到来。“金融十六条”到底会不会带来房产市场的回暖,我们拭目以待,那些最近想买房的朋友,除非必需,还是再等等为好,待市场方向明朗了再下手也不迟,毕竟那种房子一买就涨的年代已经过去。